加密艺术算是“艺术”吗?

首页    知识元宇宙    加密艺术算是“艺术”吗?

 

作者:元宇宙雷达(公众号:gh_3eeaf17e69ae)

 

在元宇宙浪潮与推动下,“加密艺术”和“NFT”是今年艺术领域最热的“新”名次,NFT艺术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NFT艺术直接连接了艺术家与收藏家,使话语权重新回到艺术家手中,对艺术形式和技术的探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使数字艺术向元宇宙世界迈进。

 
2021年3月,佳士得单一拍品网上专场拍卖首次以NFT的形式对由美国数字艺术家 Beeple 创作的数字艺术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进行拍卖,最终以近7000万美元的高价成交。这是佳士得拍卖的第一件NFT产品,创造了数字艺术拍卖的价格“天花板”,让更多人看到了NFT在艺术领域庞大的市场价值。
 

国内,中国著名艺术家徐冰的首件NFT太空艺术作品《徐冰天书号》上线即被某神秘藏家抢购。国际著名艺术家蔡国强的首个NFT项目《瞬间的永恒——101个火药画的引爆》则以250万美金成交,创下非加密领域艺术家NFT作品最高成交纪录。随后,北京、上海等多个城市先后举办了多场数字艺术品的展览和论坛,一时间与NFT、加密艺术相关的概念与话题得到艺术界密切关注。

 

艺术家的虚拟世界之旅

 

2021年6月,上海外滩美术馆在建馆10周年之际,与艺术家蔡国强展开合作,创作了其首个NFT项目《瞬间的永恒——101个火药画的引爆》,作品将火药画的100个爆破瞬间转化为NFT,这100个瞬间包含了蔡国强近年艺术项目“一个人的西方艺术史之旅”中的作品。

 

随后,此作品于TR Lab线上平台以250万美金义拍成交。此次线上义拍历时48小时,吸引全球藏家的激烈竞拍,开拍3分钟即冲上99999美金,最后一小时竞价近乎翻倍,让人看到了传统艺术家在NFT艺术创作领域的商业空间。

 

同年8月,国内当代艺术家尹朝阳《异境》上线拍卖,引发了艺术领域的关注,作品上线之初,尹朝阳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谈到了NFT对于艺术领域的影响:“这个方式(NFT)会随着时间而诞生另外一个世界出来,这个世界最后是什么样子,我们整个前半段已经在这个环境里面,后半段只能边走边看。艺术家需要时刻处于一种感知当中,这个感知包括了新的传播手段带来的影响和感受,这种感受也是职业的一部分。”

 

除了原创全新的NFT艺术作品外,也有许多艺术家选择将自己曾经的作品数字化。“波点女王”草间弥生生日当天,她的画作《HANDBAG》首次以NFT的形式公开发售,首发的版本中包含唯一1张与原作色调相同的图像和6999件艺术滤镜NFT数字作品。全新的数字化加持与二次创作为传统艺术形式的作品焕发新的商业活力。

 

面对突然拓宽的商业空间,整个艺术领域对于NFT和加密艺术的态度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看法。乐天派认为,新的艺术形式重新加持了略显疲态的艺术市场,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艺术家,有利于艺术行业的更迭。而保守派认为,NFT与加密艺术不过是一种披着艺术外衣的高调噱头,人们的关注点并非艺术本身,容易让艺术领域的发展偏航。

 

如今艺术的界限正在被重新定义,随着虚拟世界的大门缓缓打开,艺术作为人类发展历程中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它的未来究竟有着怎样的想象空间?

 

加密艺术算是“艺术”吗?

 

从目前呈现的形势来看,加密艺术是通过NFT方式,将传统的艺术品或数字艺术品铸造在区块链上,实现艺术品的加密、持有和流通。加密艺术品与传统艺术品相比,更能够确认艺术品的独一无二性,并能对其创作者及历任所有者做出明确的辨识。
 
加密艺术可以分为原生加密与非原生加密两种形式。原生加密艺术是指艺术家通过互联网、区块链技术进行创作,依托加密平台进行售卖的艺术品。与以往的艺术创作方式不同,原生加密艺术是通过编程生成不同的作品,其创作方式多以数字化为主,这使得艺术品除图片、视频、音乐等形式外,还可通过数字模型、编码的形式展现。非原生加密艺术是艺术家用传统的方式创作艺术作品,再将其转换为数字艺术品,或是将以往的艺术创作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二次呈现。
 
按照目前行业的共识与理解,加密艺术具有几个关键性特征。第一是去中心化,加密艺术的流通由区块链技术支撑,艺术品确权或者存储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上,由持有者真正拥有,艺术家可以不受限于第三方或中间人进行发行。第二是艺术形式的多样,不拘泥于图片的表现形式,加密艺术可以是动图gif、视频、音乐、甚至是一串代码,这给艺术家带来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最后是开放性的价值界定与衡量,艺术品的价值取决于用户的喜好以及开放市场的成交价格,正是由于加密艺术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受限的,因此数字艺术的价值界定更加灵活。
 
加密艺术为艺术领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与想象力,风口之下,越来越多的艺术和数字藏品相关的从业者开始涌进加密艺术领域,各大展览及论坛层出不穷。2021年,中国藏家孙宇晨成立“Just NFT 基金”,关注“顶级”NFT艺术家及作品;同年,《艺术新闻/中文版》主办的与数字艺术与NFT相关的主题线上研讨会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随后,“不透明游戏”的加密艺术展览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开幕……
 
加密艺术似乎为艺术市场带来了新的机会,不仅拓宽了艺术家的变现渠道,也促进了艺术创作的科技化转型。但抛开市场优势来看,加密艺术同时也为艺术领域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以前文提到的Beeple创作的数字艺术作品《每一天:前5000天》为例,其最终以6934万美元的高价成交,这是艺术家在13年内每天创作并发布一张数字绘画作品,最终集齐其中5000张图片拼合而成的作品,是一件自传性与艺术性极强的数字艺术品。

 

可是,几乎所有对这件作品的报道与解析都聚焦在区块链、数字藏品、天价交易额等等夺人眼球的话题上,很少有人在意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让艺术的属性不断淡化。对于加密艺术而言,藏家收藏的是其背后的科技属性还是艺术属性呢?
 
数字艺术打破了可感、可视、可触、可闻的物质特性,使作品的数字化复制和传播成为可能,但对于艺术品而言,市场对数字化的过度“追捧”,在一定程度上对艺术品本身造成了打击。
 
2021年,一群所谓的艺术爱好者烧毁了涂鸦艺术家班克西的绘画作品《傻子》,随后这群爱好者将《傻子》的NFT版本在OpenSea平台以38万美元的高价拍出,此事引起了整个艺术界乃至圈外人士的激烈讨论。这种为了追逐利益而损毁原作的行为让艺术品的加密艺术版本拥有了独一无二的属性,但也让加密艺术走向了艺术创作的反面,背离了艺术本身的价值。
 

艺术是不能完全用价格来衡量的,而当下的市场却格外关注加密艺术的价值与市场表现,这种矛盾的特征与发展趋势,需要艺术领域的从业者警惕与重视。加密艺术的核心是艺术,只是在数字的加持下,拥有了更多的机遇与可能,但加密艺术市场并未完全成熟,未来还需要行业的监管与调控。

 

平台合理与规范化的未来

 

加密艺术品通常是将传统形式的艺术品数字化或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原创生成,理论上来说具有版权保护与追踪功能,但目前的技术难以对原创与合理借鉴之间进行有效区分,也无法精准识别创作者的真实身份,由此产生了如何证实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就是作品真正的权利人等难题,这对于当下相关平台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识别打着“原创”标签的借鉴行为是平台监管的关键动作。
 
从艺术作品的版权保护角度出发,流通平台要构建起一套本土化的适配的规则,从数据安全、市场流通、著作权保护等方面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监管体系,这个体系要与艺术领域的发展趋势相结合,形成一套综合性规范机制,从而避免恶性市场行为的产生。
 
诚然,加密艺术对整个艺术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其在创作、交易、保存等方面仍面临诸多技术及监管层面上的难题。随着市场生态不断完善,用户认可度不断提高,相信一个有序繁荣的艺术市场终会呈现在用户面前。

 

声明

本文来自元宇宙雷达(公众号)

 

文章旨在进行有价值的元宇宙资讯传播,非商业用途,不作投资推荐和介绍,如有侵权,请联系电话:13761001003,我们将立即处理。

 

 

2022年8月2日 12:49